「合風中國」活動策劃公司 > 策劃知識 > 知識詳情
樂器鼓樂節目
來源:廣州演藝公司,演出經紀,鑼鼓樂,樂隊-合風策劃
【合風經紀】廣東廣州演出演藝經紀樂器鼓樂鑼鼓樂樂隊表演節目舞臺活動策劃公司服務執行的廣告慶典禮儀類公關傳媒會議專業知識,鼓樂指彈奏樂器,亦指敲鼓聲和奏樂聲,泛指我國民族音樂。以吹、打樂器為主的民間器樂合奏的概稱。常用樂器包括嗩吶、笙、笛、琴、鐘、鑼、鼓、镲等民族打擊樂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戲等與鼓結合的各類文藝形式。(合風中國)廣州演出公司鼓樂及樂器樂隊的節目有(秦頌鼓魂、秦音缶樂、大圣戰鼓、大張旗鼓、鼓上舞、中華龍鼓、青花瓷民樂、民樂少林、鼓舞箏鳴創意秀、創意顯字視頻鼓、狂野非洲鼓、電光水鼓、激光水鼓、電提MJ秀、動感電音組合、豎琴、電提)等,為演出表演舞臺帶來更響亮鼓樂、氣勢磅礴的藝術效果。
鼓樂的種類有哪些?
鼓類:定音鼓,小軍鼓,大軍鼓,邦戈鼓,康佳鼓,金貝鼓,鈴鼓,爵士鼓
鍵盤打擊樂:馬琳巴,木琴,鋼片琴,鐘琴,顫音琴
小件打擊樂:三角鐵,沙錘,木魚,響板
中國打擊樂中,鼓類,排鼓,花盆鼓,板鼓,堂鼓,中國大鼓
金屬類:鈸,鑼,镲,鐃,碰鐘
我國鼓樂有哪些?
泉州南音:
南音,又稱弦管、錦曲、南管,是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的古老樂種,被當今世界公稱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具有悠久的音樂歷史,多元的文化特征,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音樂之一。南音孕育于晉唐,形成于唐宋,發展至明清兩代已是非常繁榮。公元四世紀西晉永嘉之亂,大批晉人逃避戰亂從中原進入福建,在南安沿江一帶而居,晉江由此得名。而后歷經南北朝、隋唐以至南宋朝代幾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中原文化(包括語言和音樂等藝術)由此隨之源源不斷地流入福建泉州,其中就包括了南音前身的藝術形式。
南音薈萃晉唐以來中原古樂之遺韻,并與閩南民間音樂交相融會而自成一格,樂曲韻味曲雅,旋律優美。宋元時期,泉州在歷史上曾是對外通商港口,正值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之時,各種文化交流頻繁、促使各種藝術形式相互影響、滲透,南音在泉州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并廣泛流行于福建泉州、廈門及漳州等地區。明清以來,泉州南音傳播進一步擴大到臺灣地區,并隨著閩南華僑華人的足跡而流傳于東南亞,以及影響波及歐洲等國。
康熙年間,泉州南音藝術家先后兩次赴京入朝獻演,備受贊賞,得厚賜而歸。近幾年來,泉州南音樂團頻頻出國訪問演出,更是深受海外僑胞的歡迎和贊美。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樂演奏譜,并一直流傳到今天。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也叫陜西鼓樂,是流行在西安一帶的大型吹打音樂,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于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追溯其歷史淵源,從結構、樂譜、曲名、使用樂器等方面分析,與唐代燕樂中的大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西安鼓樂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興于元、明,盛于清,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發展,特別是明、清以來戲曲音樂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樂形式。
西安鼓樂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混合演奏的一種大型樂種,內容豐富、樂隊龐大、曲目眾多、結構復雜,是中國古代音樂乃至世界民間音樂發展史中的奇跡。長安鼓樂分僧、道、俗三個流派,各派有著不同的風格。明清時期,鼓樂社甚為活躍。那時西安有廟上百座,而每個廟幾乎都有圍繞其活動的鼓樂社。廟會一個接一個,鼓樂聲則在長安古城內不絕于耳。目前尚保留有長安鼓樂樂譜約百冊,曲目3000余首以上,曲名、曲牌有一千二百多個,套曲40多部,包含有極為豐富的民歌、戲曲、說唱以及宮廷和宗教的音樂。
西安鼓樂以竹笛為主奏樂器,分為“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坐樂”是室內樂,吹奏樂器有笛、笙、管,擊奏樂器則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及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大鑼、馬鑼、引鑼、鉸子、大梆子、手梆子等擊奏樂器,有時還加上云鑼。
相關知識專欄:演出活動策劃